师资队伍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师资队伍 >> 正文

院士简介

2015年01月05日 00:00  点击:[]

 

薛群基1942.11.28- )特种润滑材料专家。山东省沂南县人。1965年毕业于山东大学,196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硕士学位。现任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

长期从事特种润滑材料和摩擦化学的研究工作。主持、参加和领导研制成功了多种航天和航空工业所需的特种润滑材料;主持建设了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领导并参加研制了在海洋环境中应用的新型功能和防护材料;研制成功了数十种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稀士润滑材料及节能润滑材料;所研制的材料与技术为国家重点工程的实施做出了重大贡献。获得国家级奖励3次及省部级奖励10余次。2002年获何梁何利奖,2009年获中国化学会-中石化化学贡献奖,2010年获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科技贡献奖,中国摩擦学会最高成就奖,2011年获世界摩擦学金奖。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4本,授权专利30余件。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3年受聘我校兼职教授,担任材料学院院长。
 

周绪红1956.9.11—),结构工程专家。湖南南县人。1982年、1986年和1992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土木系,先后获得工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重庆大学校长、教授;中国钢结构协会副会长;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

     在钢结构及新型结构体系的理论研究、工程应用与产业化发展方面取得了创新成果。在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方面,采用半能量法求解薄板及板组的屈曲与屈曲后承载力问题,提出了考虑板组效应影响的卷边板件有效宽度设计方法;完善了冷弯型钢构件、板件、墙体与楼盖的设计理论与设计方法。在装配整体式房屋结构方面,研发了横孔连锁空心砌块墙体与新型叠合楼板,并提出了相应的设计理论与设计方法。在钢管约束混凝土结构方面,提出了钢管约束型钢(钢筋)混凝土柱的设计理论与设计方法。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7项、国家发明专利10项;主编或参编国家与行业标准8本;主编国家和省级工法12本;出版专著2部、教材9部,发表论文240余篇。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49月与我校正式签订协议,建立宁波工程学院周绪红院士工作室。

 

沈昌祥 (1940.8.22 )信息系统工程专家。浙江省奉化人。196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力系。海军计算技术研究所总工程师,曾任该所副所长兼总工。在信息工程与计算机安全领域中,研制成功海陆兼容的信息处理系统、保密通信电报网络系统,并主持研究计算机安全操作系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获1985199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各1项,1985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1项。主要著作有《实时系统软件设计初步》。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49月与我校正式签订协议,建立宁波工程学院沈昌祥院士工作室。


丁文江(1953.3.28),轻合金研究专家。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绍兴。198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铸造专业。现任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在国际上担任或曾担任:世界轻合金联盟轮值主席,中挪(中国和挪威)轻合金研究中心中方主席;日本九州大学外部评价委员;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顾问;美国通用—交大先进材料制造联合实验室主任。

      长期从事先进镁合金材料及其精密成形研究,把镁与稀土相结合,开展系统研究,形成中国特色,迄今为止,在镁研究领域发表SCI论文308篇(其中3篇入选近10ESI高引用论文),累计他引2469次,拥有发明专利114项,作为第一获奖人,200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07年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创建了国家工程中心,凝聚三百余人的研发队伍,实现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工程化和技术转移的良性互动。全国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二次评优并获国家工程中心20年重大成就奖。2010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49月与我校正式签订协议,建立宁波工程学院丁文江院士工作室。

张玉奎1942.9-- 分析化学家。1942913日生于河北保定。196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任该所副所长、国家色谱研究分析中心主任。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色谱基本理论和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采用微渗析-液相色谱、亲和色谱、毛细管电泳及电色谱研究了药物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建立了同时测定结合常数与结合分子数的系统方法。提出了多维立体分离的思想,构建以超滤膜为接口的多维毛细管电泳分离蛋白质技术平台,并用于蛋白质的精细结构研究。用毛细管电泳方法研究肽类分离规律,从理论上说明了样品分子量与迁移时间的关系,进而为复杂蛋白样品的分离及痕量检测提供了新技术。在深入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注重完成国家任务与实现成果的产业化。先后负责完成了潜艇大气组分分析仪、K-1型液相色谱柱、高效液相色谱仪等国家任务。开展人组织激肽释放酶原的基因表达与分离纯化等生物工程项目。代表作有《现代生物样品分离分析方法》。

20149月与我校正式签订协议,建立宁波工程学院张玉奎院士工作室。

 

上一条:关于申报2016年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经费的通知

关闭

人事处导航